《新华日报》刊登专访党委书记王仁雷的文章
《以高质量师资,引领高质量教育》
3月20日,《新华日报》刊登了专访我院党委书记王仁雷的文章《以高质量师资,引领高质量教育》。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让每个人都有平等机会通过教育改变自身命运、成就人生梦想”。
如何贯彻落实好这些重要论述,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打造一支新时代教师队伍,在江苏教育强省乃至全国教育发展大局中作出江苏二师的贡献?我院党委书记、江苏教育现代化研究院首席专家王仁雷教授在接受《新华日报》记者采访时给出了答案——以高质量师资,引领高质量教育。
王仁雷指出,当前我国教育领域的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变。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质量是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关键。他强调,解决好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提高教师质量,就是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意见》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出台的第一个专门面向教师队伍建设的里程碑式政策文件,标志着教师队伍建设的“极端重要性”战略地位正在深入落实,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已经成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根本性民生工程。他相信通过采取这些切实有效的措施,完善待遇提升保障机制,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一定会形成优秀人才争相从教、教师人人尽展其才、好教师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
面对记者提出的如何补齐幼师这块“短板”,解决乡村教师这一“弱项”的问题,王仁雷从正面给出了回答。他指出,补齐学前教育师资这块“短板”,最关键的是要从落实幼儿教师编制、人员性质、工资待遇等方面入手,增强幼师职业吸引力,从根本上解决幼师数量不足、素质不高、待遇偏低的问题。解决乡村教师这一弱项,最根本的是要“大力提升乡村教师待遇。深入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关心乡村教师生活”,在工资待遇、职称晋升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改进培养方式,实行属地化、本土化培养,打造一支“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乡村教师队伍。
面对新时代、新机遇、新挑战,传统师范院校如何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师范生培养质量,王仁雷有着自己的思索:师范院校应根据新时代的新要求,深化教师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培养方案,创新培养模式,优化培养过程。他指出,师范院校要充分认识新时代加强师德建设的战略意义,以高度的战略思维和战略设计持续有效地推进师德建设,坚持立德树人,切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创新师德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师教育的全过程,为师范生成长发展提供价值引领,为将来成为“四有”好老师奠定坚实基础。要坚持师范主业,提高培养质量;要坚持协同育人,创新培养形态,充分调动政府、学校、中小学幼儿园的积极性,形成“三位一体”协同育人的机制。
王仁雷强调,教师作为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继承者和传播者,是学生智力的开发者和道德的塑造者,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承载,建设一支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必须加强教师的师德建设。正如他发表在《光明日报》的署名文章《新时代加强师德建设的战略思考》中所说:师范院校要充分认识新时代加强师德建设的战略意义,以高度的战略思维和战略设计持续有效地推进师德建设,切实做到加强师德建设要理论与实践、自律与他律、传承与创新三个“结合”,实现“学高身正,仁爱厚生,敬业乐教,淳朴弘毅,传承创新”,达到教师的优良传统、时代发展对教师的要求以及教师价值追求相互统一的实效。
目前,我院教师教育专业的师范生占比达70%以上,坚持在研究教师教育中培养教师,在提高教师培养质量中振兴教师教育,逐步形成了“职前职后融通、教育科研引领、实践取向鲜明”的办学特色。
王仁雷强调,今后学院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关键,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核心,以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为抓手,努力为新时代基础教育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为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贡献力量。
单哲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