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渐浓,天气凉爽。10月8日,我校喜迎2019级新生。来自全国各地的近3000名学子带着憧憬、怀揣理想走进我校,在这个梦开始的地方扬帆起航。
在全校师生的精心准备下,迎新活动在石湫和草场门两个校区全面展开,现场充满欢声笑语,到处洋溢着热烈的气氛。
领导重视 现场指导
校党政领导高度重视迎新工作,多次召开协调会,对迎新工作进行详细地安排部署。8日上午,党委书记王仁雷,校长王建,校领导刘继红、潘文、祝兴成、姚振标、陈金如、刘贵友分赴两校区指导迎新工作。
在各新生报到点、绿色通道、家长休息处等地,校领导们亲切慰问老师、学生和家长。在各二级学院迎新点,校领导与新生和家长聊家常,勉励同学们不仅要学好专业知识,更要砥砺意志、立德修身,成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在新生宿舍,校领导关切询问新生“从哪里来”、“适不适应学校环境”、“新学期有什么打算”,并向新生家长保证,学校会尽所能为同学们提供最好的学习条件和生活条件,帮助同学们成长成才,请家长放心。
王仁雷在现场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今年学校搬到占地1200多亩的新校区,我们在迎新的各个工作环节都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服务宗旨,在这里,新生将很快适应学习生活,我们的导示系统、智慧校园一卡通、人脸识别系统将会为学生们生活学习提供便捷服务。新校区,新征程,新气象,在这里学生将会实现人生目标,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数据迎新 科技助力
“大数据”、“信息化”助力我校迎新工作更加精细化和人性化。我校新生大数据显示,2019级新生中,共有550名乡村定向培养计划新生,97名少数民族新生。近3000人中,“00后”学生占了绝大多数,男女生比例为1:3.97,其中体育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数学与信息技术学院是男生比例最高的三个学院,学前教育学院、文学院、传媒学院是女生比例最高的三个学院。
在2019级新生中,有728人拥有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小伙伴,出生日期为报到日当天的新生就有7人。而正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出生日期为国庆日10月1日的的新生共有11人,还有8名新生出生在我校校庆日10月20日,即将与二师同日庆生。
在刚刚建成投入使用的石湫新校区,校园、宿舍楼、图书馆等门禁系统全部使用最新AI技术,采用人脸和校园卡双模式识别,学生需刷脸开启闸机通行。因此在新生报到环节,学校特别设置了信息采集点,将新生身份识别验证过程前置化,保障学生学习生活方便、安全。
活动创新 秩序井然
清晨,数十辆校车按计划,分别赶赴南京南站、火车站、小红山客运站、汽车东站、石湫地铁站迎接新生。在接站过程中,老师和同学们耐心为新生和家长解疑答惑,引导新生乘坐到达相应校区的车辆。
上午7时,迎新工作同时在两校区拉开帷幕。新生报到现场,各学院设立了新生接待站,学院领导坚守第一线指挥协调迎新工作;辅导员老师和志愿者同学耐心解答新生和家长提出的各种问题,详细讲解学校有关安排,热情引导新生办理各种手续,接待工作井然有序。
各学院也纷纷准备了别出心裁的迎新活动,让新生及家长留下深刻印象。在文学院报到点,身着汉服迎新的师生吸引许多新生和家长驻足,该院还设计了“从二师开往未来的高铁票”,将青春、梦想的励志理念融入其中,寓意美好的大学校园生活即将开始。生命科学与化学化工学院结合学科特色,邀请新生现场手工捏制彩泥、制作热缩片等手工艺品作为入学纪念礼物,让新生们提前感受到专业的魅力,还设置了红毯和展板让新生留下对祖国、对学校和大学生活的寄语,拍照记录自己的C位时刻。数学与信息技术学院从培养学生学科竞赛能力出发,展出了各类学科竞赛及获奖情况,突出学院人才培养计划和教学特点,给新生及家长鲜明的第一印象,让新生一入学就对学校和所学专业有所了解。
“学长学姐们非常贴心,一路陪着我们办理报到手续,耐心回答各种问题,初到二师就感受到家一般的感觉。”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生徐同学开心地表示,今后在二师和大家一起努力学习,期待未来更多的美好。
服务暖心 关怀备至
新生入学工作是新生及家长感受我校校园文化和学生教育管理服务的重要窗口,是新生入校教育的重要环节。为给新生和家长提供细致周到的服务,学校本着“热情、便捷、安全、特色”的基本原则,各部门、各二级学院通力合作,密切配合,为新生和家长提供优质的服务保障。
学生志愿者全天候在火车站、汽车站等接待新生,学校大巴车往返于车站学校之间接送新生;校园内,从校门到接待处再到宿舍的“点线面”引导,使新生能够清晰、高效完成报到;迎新工作人员统一着装,持“证”工作,迎新服装彰显各系特色;志愿者们满怀热情,认真、规范地服务新生。
今年,我校继续加大力度,多渠道宣传“绿色通道”政策,多措施落实政策,确保每一位贫困学子顺利入学。在报到现场,校领导来到专门开设的“绿色通道”,慰问远道而来的同学和家长,还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送上“爱心大礼包”,勉励他们安心学习,让新同学们一入二师校门,便强烈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
入校后,我校将结合每一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灵活组合不同的资助措施,包括奖学金、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等,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资助方案,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安心、生活无忧,各方面都能得到成长锻炼,实现全过程育人。
今天,校园里热闹非凡,洋溢着浓浓爱意。全体新生入学后,将开启大学校园生活的初体验,作为新二师人,新生们怀揣着理想与热情,将在这里踏上新的征途。
崔思瑶/文 谢昕潭 等/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