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7日下午,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江苏省书画院副院长陆庆龙教授应邀在美术学院多功能会议厅做了题为《美术主题创作的建议》的专题讲座。讲座由美术学院副院长路明教授主持,美术学院全体教师到场聆听。
陆庆龙教授几十年来创作了一大批优秀作品,其作品多次在全国美展等重要展览中获得大奖,对于美术创作的心得理念具有丰厚的积累和睿智的思考。在本次讲座中,陆庆龙教授首先从“艺术家的写生与创作”出发进行阐述,结合一些成功的写生作品和自己的艺术创作娓娓道来,指出好的写生作品既能再现写生对象的客观特征,也能表达出创作者的主观感受;但艺术创作与写生又不尽相同,需要把握住二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对象是客观存在的,关键是艺术家以什么样的情感、角度和方法去表现。所以要画好对象,必须了解对象的精神面貌,作品才能经的起时间考验。陆教授也指出,要画好艺术作品,仅有情怀、精神还不够,也需要高超的技法、技巧来支撑。这些技法需要创作者在长期实践中不断探索,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工具材料、创作具体步骤等。
艺术作品的接受是重要的一环。陆教授认为,要让更多的人接受自己的作品,平衡点的把握很重要。画家要在主观与客观间,在写实与写意间,在具象与抽象间,在技巧技法与思想感情间寻找合适的平衡点。如适当用点线面处理、多用水冲等适合个人的技巧,和纯写实拉开距离。
之后,陆教授又从艺术家角度阐述了个人的经验。他认为画家个人的修养和努力都重要,画家必须随自己的眼界变化与时俱进。一个画家5-10年作品风格必须变才能跟上时代,否则会有“陈旧感”。每个艺术家都会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有自己的局限性,要善于将弱势变为优势,将缺陷变为特点。不要过分执著于个人风格,有着强烈个人风格的人极少,那需要先天的性格和后天的人生经历共振。一般来说,在某个体系里有自己的特色即可。
结合自己丰富的创作经验和创作指导经验,陆教授提醒大家再进行大型艺术作品创作时,耐力往往比感觉更重要,有的画家更长于小作品,有感觉、有才气,但耐力不足。画不下去的时候,要多看经典作品,也借鉴其他画种的技法,有时会豁然开朗。
“江南仲夏天,时雨下如川”,报告厅外不知不觉下起了雨,然而陆教授的精彩讲座让与会老师们忘记了天气的变化与时间的流逝。讲座结束后,陆教授又和各位老师进行了探讨交流,老师们一致认为这次讲座帮大家理清了创作思路,是一次整体创作思想观念上的提高,有太多值得大家学习的地方,希望以后有机会能在陆教授的带领下进行采风、创作等活动。
美术学院/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