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8日-11月12日,为了提升学生的学科认同感和学术热情,我院邀请国内不同领域的专家,在线为同学们带来了五场学术盛宴。在整个学术报告周内,各位老师围绕文学与新闻、文学与社会、文学与历史、文学与教育、文学与艺术等五个面向跟同学们展开了对话。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汤涛老师讲座的主题是“媒体江湖:文学与新闻”。汤老师强调,不管是做人还是做事,都要有情怀。文学与新闻的共通之处也便是情怀,每个人都要有共情能力,有发现美的眼睛,和记录美的笔。
福建工程学院杨亿力老师通过南宋流行的朋友圈书写载体“云萍录”来讨论南宋士人的交际。杨老师从古今之说两方面描述了“云萍录”的性质,同时辅以史料中考察到的“云萍录”的内容,让同学们初步体会到“云萍录”作为南宋重要社交工具的现实意义。
南京大学郑安光老师围绕文学与历史这一主题,从地理大发现切入,探讨大历史对文学的影响。郑老师抛出了主要论题:文学创作必然与生活息息相关,而地理大发现又是如何影响明清小说的?继而举例剖析了地理大发现与明清小说的关联。主要以《红楼梦》《镜花缘》等明清小说中由于地理大发现而传入中国的物品为例,引发了同学们的热情讨论。
南京市竹山中学范晓红老师作为中学一线教师,和同学们讨论了语文老师的文学自觉。范老师分别从文本解读、教学设计、课堂呈现、课外活动、语文育人的文学自觉这五个方面进行阐释。如在文本解读方面,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自发研读文本,如果一节语文课生动活泼、内容丰富,却不能让学生对文本有自己的理解,也不能算是合格的语文课。在教学设计上,范老师以宁鸿彬老师执教的《皇帝的新装》、汪曾祺的《葡萄月令》及特级教师肖培东的课堂教学为例,分别对应概括、标点符号运用和现场互动的教学设计方法,引起了同学们对于教学设计的新思考。
南京师范大学孙晓苏老师从哈佛大学杂书馆特藏展中明清宝卷获得极高关注一事引入,阐述了文学与艺术之间的关系。孙老师对宝卷的起源、核心内涵、宣卷方式等进行了一系列阐述,并着重介绍了两部著名宝卷《目连宝卷》与《香山宝卷》。其中,《目连宝卷》讲的是元末明初的目连救其母脱离地狱升入天堂的故事,而《香山宝卷》讲的是妙善观音为传授佛教信仰而经历艰辛的故事。本次讲座通过清晰的逻辑和幽默的语言向学生传达民俗文化,让同学们对宝卷这一文化载体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也引发了他们对明清民间文化的进一步思考。
总之,学术周的五场系列讲座从不同的角度勾勒出了文学与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让同学们在充分领略文学之美的同时也进入了未开拓的新世界,对同学们今后的专业学习助力颇丰。
史俊超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