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13日下午,江苏第二师范学院70周年校庆专题讲座“试论《儒林外史》对文士游食和杂业治生的摹写”在线上顺利举行。本次讲座的主讲人是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徐永斌老师,文学院副院长、副教授赵敬鹏老师主持讲座,三百余名同学在线聆听讲座。
讲座伊始,徐老师直接点明了《儒林外史》不同于以往演义小说的审美意味——作者吴敬梓以幽默辛辣的语言描写了儒林的生态万象,其中文士治生又是摹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关于书中描写的文士游幕现象,徐老师简要介绍了明清之时该现象的普遍,以及与之相关的幕僚制的发展与衰颓。
徐老师从文人集中区域的具体地理位置与其日常活动等方面,对文人集中区域的游食现象进行了详述,又进一步讲解了文人“打秋风”的游食形式,并以《儒林外史》的几个典型人物为例阐释明清文士的真实生存状态。
徐老师接着对《儒林外史》中摹写文士杂业治生的部分给予介绍。徐老师指出,虽然此方式不占主流,但也反映出明清时期文士治生生态的多样化和日趋恶化。在《儒林外史》一书中,吴敬梓融入自身经历,描摹不同文士求取科名过程中所历经的炎凉世态。这也引起了大家对文士治生生态的思考:科举制度一方面为朝廷选拔人才,另一方面也给广大失利士子带来了巨大的精神伤害。这也是吴敬梓深层剖析科举制度的利弊所得出的结论,也是他呼吁广大士子注意治生的多样性的原因。
最后,徐老师总结了科举制度与文士治生现象的关系,以及《儒林外史》所揭示出的科举致贫、摧残士子精神、文士品行随之分流等一系列负面影响。吴敬梓对于未仕士子为治生而堕落的同情与鞭挞,也体现出他对文士治生所带来的社会效应的矛盾心态,以及他对保持文人情操的提倡。
临近讲座尾声,师生间的讨论气氛非常热烈,同学们就明清中下层文人的生存状态等方面积极提问,徐老师一一详细解答。此次讲座启发了同学们学习研究《儒林外史》的新方向,深化了同学们对科举制度与明清文士治生生活关系的理解。
王琼悦、罗徐楚、吴蔚/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