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26日下午14:30,“木铎”讲座第59讲“唐代的禅意诗歌”在线上顺利举行。本次讲座的主讲人是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古代文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张培锋教授,文学院刘学军老师主持本次讲座。崔淼老师及近三百名学生在线聆听了本次讲座。
讲座伊始,张老师详细介绍了人类的三种知识:感性知识、理性知识和自性知识,提出“禅意诗歌就是自性知识的一种表达”的观点。由此也可见禅意的本质和禅意诗歌中托物起兴、物我交融的艺术手法。接着,张老师通过对谢灵运和王维作品的比较分析,突出强调了“禅意诗歌是对赋比兴传统诗法的突破”。同时,张老师肯定了盛唐诗对空明灵韵的诗境的追求,也肯定了“空观”对诗人艺术思维的渗透,即禅的作用,并且从写景的角度出发说明禅意诗不再以客观摹写自然山水为目的,而是使山水物象成为心灵的投影,真正实现了物我交融。
然后,张老师以王维的《终南别业》为例,揭示了禅意诗歌对生死的超然态度源于对事物认知的顿悟,并且进一步解释了人们对佛教人生观误解产生的原因。此外,张老师又借对《英华集》一书的简单介绍,再结合《唐语林》《诗话总龟》《郡斋读书志》《会三教编》《成皋望河》等书的内容,揭示了“禅即是道”“无不是道”的观点,赞颂了王维化用前人之作的高明。
除此之外,张老师认为禅意诗歌还具有“空—淡—清”的特点,例如孟浩然的诗作《寻菊花潭主人不遇》是隐藏的超越心态的高明;而王维《戏赠张五弟諲三首》和《庄子·山木》则描绘出了一幅真正的“无我之境”。
最后,张老师分析了禅意诗歌的表达技巧,提出了禅与诗的表达欲求:从动机来看,它们都源于一种体验,无法用语言文字表达,禅不仅在证悟上要求表现,在接引上也要求表达。张老师还点明了古典诗歌“含蓄”意境之秘:留有余地、“难以句摘”的意境美和“言尽意无穷”的韵味美。从根本上说,自性境界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讲座尾声,张老师回答了“如何看待唐诗在禅意诗歌中的地位”和“如何看待佛意禅理中的生死之空”等问题,教导同学们人类的精神领域应该有一点禅意、多一点禅意,只要敞开心扉,便知海阔天空。
殷韶骏 崔媛鑫 史俊超/文 何韵/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