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与民族团结的时代命题下,七月初到七月中旬,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商学院“云栖涟水实践团”以“红色基因”为脉络,在淮安市涟水县朱桥村打造“六红”实践工程,用青春力量激活乡土活力,以实干担当书写育人答卷。
红传承:校地协同,让红色文脉扎根乡土
校地携手搭建文化传承桥梁。实践团走进涟水博物馆,在2800余件文物中溯源大运河文化带区域文明:史前红陶鼎里的稻谷印记,见证6500年前南北农业交融;宋代月塔模型上的双语题记,诉说多民族信仰共生;涟水保卫战展区的军号与日记,重现回汉群众共赴国难的赤诚。在朱桥村,实践团与村两委共建“红色讲堂”,梳理抗日英雄杨玉清事迹,融入乡村文化活动;结合仿南京夫子庙风格的村门头,助力挖掘“民族风情街”文旅潜力,推动“红色记忆+民族文化”融合传播,让乡土文化在青年视角下焕发新生。
红滤网:精准防护,筑牢金融安全线
以“全龄覆盖、精准施策”织密反诈防护网。针对老年群体,实践团联合村委会开设专场宣讲,用学科专业知识解析“冒充公检法”“保健品诈骗”案例,通过情景模拟演示诈骗套路,手把手教老人设置手机拦截功能,发放印有防骗口诀的“宣传册”“宣传扇”等物料,让“三不原则”(不听、不信、不转账)深入人心。 面向乡村儿童,志愿者化身“反诈小老师”,生动讲解“游戏充值诈骗”“免费领皮肤”等陷阱,让孩子们牢记“遇骗找家长”的自救技巧。从银发老人到红领巾,“红滤网”为乡村筑起坚实金融防线。
图为志愿者在向村内老人宣传金融反诈知识。徐亦菲 供图
红领巾:薪火相传,培育文化接班人
让青少年成为文化传承的“小主人”。实践团开展“书香润乡土”捐书活动,精选文学名著、科普读物,点亮孩子们的求知眼睛;在朱桥村文化大舞台,实践团为孩子们演绎“民族团结之歌”,体现回汉民族之间的文化交融;组织“小小讲解员”活动,介绍村内老建筑历史,在讲述中深化对乡土文化的认同,让文化传承的接力棒稳稳传递。
图为实践团成员进行金融反诈宣传活动现场。张筱 供图
红议事:协商共治,激活基层治理新动能
深度参与村民自治,为乡村治理注入青春智慧。实践团与村书记郭正海、主任杨龙龙围坐议事,采用“访谈+问卷”模式,收集回汉村民对产业发展、文化活动的诉求100余条,为“民族风情街建设”“农产品销路拓展”等议题提供参考。 “学生们的新视角,让议事更接地气”,杨龙龙主任的评价,道出“校村协同议事”的实效。
图为郭正海书记在座谈会上发言。潘可儿 供图
红石榴:交融共生,绘就团结同心圆
“像石榴籽一样紧紧相拥”,是朱桥村回汉关系的生动写照。实践团镜头下,温暖场景处处可见:回族马苏德爷爷养殖的牛,出现在汉族居民的餐桌上;汉族农户的小麦,也供应给了回族养殖户;产业协作更显默契,体现“回族养殖、汉族农耕”的分工。实践团整理的《回汉互助故事集》,收录“共修水利”“联合抗疫”等历史往事,让团结之花越开越艳。
红档案:乡音辑录,留存乡土活历史
用笔墨与镜头,为乡村记忆建档存证。在调研过程中,实践团记录种葡萄阿婆的“选果经”、养牛大叔的“育肥术”,编成《朱桥村产业口述史》;走访村内老建筑,丈量文化大舞台红漆柱、拍摄清真寺碑铭,形成《古建保护调研记录》。 更珍贵的是记录“活历史”:60岁哈立德爷爷讲述从“小麦育肥”到“玉米增肌”的养殖变迁,当地阿訇李卫东回忆回汉共庆开斋节的热闹场景……这些录音、笔记与照片,汇编成《朱桥村史话》,成为乡村振兴的“文化备忘录”。
图为李卫东会长在清真寺碑铭处讲解回族历史。徐文婧 供图
从文化传承到基层治理,从民族团结到记忆留存,正如实践日志所写:“队员们带走的是成长,留下的是希望,这场双向奔赴,便是实践中最美的模样。”(通讯员 徐亦菲)
新闻链接:
https://xiaoyuan.cycnet.com.cn/s?uid=8294745&app_version=1.6.2&sid=1643485&time=1754653979&signature=OPDAM2LbdQB6J8ljGNZazBr3yuvXw30aKX0mkV39oyW5xrzpYe&sign=98705daa878f6a3f6f0a1c820484eae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