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由江苏省师干训中心、江苏省教育家精神研究中心江苏二师分中心主办、南京市金陵中学、《学校管理》编辑部、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协会协办的“江苏省中小学校长沙龙《学校管理》校园行第三期活动”在宁举行。本次活动聚集“科学教育和双高衔接”“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两大主题,汇聚教育专家与一线名校长,通过专家引领、实践分享与深度研讨,共同探索科学教育的深化与“双高衔接”的突破之道,以期构建高质量的思政教育一体化体系。在专家与领导的共同带领下,来自《学校管理》学术支持单位、省第五期卓越校长创新培育计划、省卓越教师创新培育计划的各位代表共计100余人齐聚一堂,共创教育新生态。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党委常委、副校长皇甫立同在致辞中指出,活动聚焦的两个主题,正是我们回应时代关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也是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的生动体现。他深刻阐述了新时代背景下加强科学教育、双高衔接与思政一体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指出“科学教育”与“思政教育”相辅相成,期待不同学段的学校勇于探索,将科学精神的培养与家国情怀的塑造深度融合,为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奠定坚实基础。
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协会理事长,南京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校长,宋永忠指出,省青科协要搭建高质量的青少年科普服务平台,为中小学提供高质量的科技活动项目,全面推进科技辅导员队伍建设和青少年科学素养提升,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充分利用科教资源推动中小学科技教育工作高质量开展。
北京理工大学罗庆生教授作《人工智能的起源、发展、作用与未来》专题讲座。罗教授通过大量生动的视频展示了AI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广阔天地的迅猛发展,让与会代表真切感受到人工智能正在重塑我们的生活方式。他指出,人工智能不仅是变革性的教学工具,更是未来公民必备的核心素养,强调教育工作者必须成为善用智能技术培育学生智慧的“人师”,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经师”。
南京市金陵中学孙小红书记以《一边上高中,一边上大学 ——“双高”贯通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金中实践》为题,分享了学校在高中与大学衔接培养方面的创新探索。孙书记指出,“双高贯通”不是简单的课程叠加,而是机制、资源、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度重构。金陵中学通过“准博士生培养站”“卓越未来工程师”“生涯规划课程”等举措,为学生开辟了个性化成长的通道,为与会者提供了极具借鉴价值的实践范本。
9月26日下午,分专题研讨环节分别在华东饭店和金陵中学进行。本次研讨会分别围绕“科学教育与双高衔接”“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专题,聚焦实践探索与路径创新,展开深度交流与思维碰撞。
当日下午金陵中学分会场活动的序幕,由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李宏亮带来专家报告《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学校如何行动》拉开。李主任从理论建构与实践操作两个层面,深刻阐释了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内涵与核心要义,并聚焦“学校行动”这一关键,系统梳理了各学段在目标衔接、内容贯通、方法创新等方面面临的挑战与可行路径,引发了与会者的深度共鸣与思考。
在高中专场中,六位校长分别从不同维度分享科学教育与人才培养的校本实践。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实验高中党委书记周晓阳以《AI赋能科学高中发现式学习实践蓝图》为题,探讨人工智能如何重构科学教育场景;南京市第一中学副校长高磊提出“大科学教育”理念,通过“大科学课堂”涵育科学家精神;南师附中秦淮科技高中副校长龚亮亮则聚焦“大科技教育”,分享技术创新后备人才培养的实践经验。此外,南京天印高级中学校长张昌军、南师附中实验初级中学书记朱广平等,分别从生命教育、学业发展等角度,回应“双高衔接”与育人模式优化的现实命题。
小学初中专场的研讨同样亮点纷呈。多位校长聚焦基础教育阶段科学素养的奠基作用,呈现各具特色的实践路径: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柳洲东路分校校长杨家仓以“科创为翼”推动育人方式变革;泰州中学附属初中副校长顾春宝分享科学教育赋能生命成长的校本探索;南京市赤壁路小学党总支书记陆燕提出以“博物学习”涵育儿童科学素养。此外,江阴市晚霞路小学、昆山市城北中心小学、南京江北新区浦洲路小学等校代表,分别从工程素养、绿色科技、少科院建设等角度,展现基层学校在科技教育中的破局之道。
下午同步开展的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专题研讨活动共设四大平行会场,覆盖“生涯规划指导”“主题班会创新”“课程协同与学科融合”“心理健康与思政协同”等关键议题。南京市金陵中学、雨花台中学、苏州工业园区星海中学等校教师代表,结合案例分享思政教育与学科教学、心理健康、生涯发展深度融合的实践策略。无锡市第三高级中学党委书记刘丽平、金陵中学心理特级教师苏华等专家进行现场点评,强调思政教育需打破学科壁垒、激活育人效能,实现“融盐于水”的育人效果。
本次校园行活动研讨聚焦真问题、呈现实案例、凝聚新共识,通过多元视角的碰撞与深耕实践的分享,为推进科学教育提质、思政教育增效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参考。活动在热烈的交流中圆满落幕,与会校长纷纷表示,将把研讨成果转化为办学实践的新动能,共同助力江苏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文、图/印亚静 审核/蔡公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