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孙爱军教授、张建平老师刊出论文被《新华文摘》观点摘编转载

发布者:汪紫宁发布时间:2025-04-14浏览次数:210

近日,我校商学院孙爱军教授、张建平老师、葛扬教授(南京大学)2024年第6期《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上撰文《数字经济对城乡差距的影响研究:基于空间经济学视角》被2025年第7期《新华文摘》论点摘编转载。

《新华文摘》创刊于1979年,由国家新闻出版署主管、人民出版社主办、新华文摘杂志社编辑出版。《新华文摘》广涉千家报刊,精取天下文章,编选了大量弘扬时代主旋律、荟萃人文学术精华、凝聚中国经验的优秀文章,以其思想性、学术性、权威性和可读性享誉海内外,是我国最具影响的哲学社会科学文摘类杂志之一该文能够以被《新华文摘》论点摘编转载,是对作者学术创作成果的充分肯定,彰显了我校教师在学术领域的活跃度、影响力。

论点摘编详情如下:

应注意数字经济对城乡差距的影响。数字经济凭借其特有的经济社会属性,对社会环境、经济模式、居民生活、企业发展及政策调控都存在影响,不仅能够变革居民的工作模式、工作习惯,而且也使得非农部门不断吸纳更多的就业人数,使得就业者凭借多种数字技术手段拓宽增收渠道。在使用省级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模型进行检验后发现:首先,不论是采用二进制还是采用地理距离的空间权重矩阵,作为数字经济的核心代表的数字技术与数字金融能够有效缩小城乡差距,且采用替代核心解释变量的方法检验后,结果依旧稳健。其次,机制分析表明,数字经济会通过市场化程度、劳动力配置和营商环境这3个机制对城乡差距形成影响。推进数字经济正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具体表现,城乡差距缩小也正是趋向共同富裕的重要体现之一。最后,空间计量结果显示,数字经济对城乡差距的直接效应显著为负,即本地区的数字经济发展能够凭借集聚效应显著缩小本地区的城乡差距;间接效应为正,即由于虹吸效应的存在,本地区的数字经济发展会显著扩大相邻地区的城乡差距。在此基础上,从厚植有利于农村数字化发展的数字沃土、完善数字经济下要素市场化改革的体制机制与构建数字经济成果共享机制等层面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我校商学院自成立以来高度重视学科建设与学术研究工作,积极营造浓厚的科研学术氛围鼓励广大师生开展高质量的学术研究,并为师生的科研工作提供支持和保障。此次孙爱军教授、张建平老师的学术论文观点摘编是对我校科研学术工作的高度肯定,并将激励我校全体师生在学术研上不断奋进再获佳绩,为我进一步贯彻落实我校高质量发展目标,为经济学科发展贡献力量。


返回顶部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