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梦师范 关爱女生":2016女性教育论坛举行
据介绍,伴随着我国教育专业化、科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女教师群体在教育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由于女性的心理、生理特点,其温柔、细腻、敏感等符号化心理映射,对师范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深入探讨师范女生的特点并加以培养,对于提高女教师的素质乃至整个教师队伍的素质,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现实中,这个问题长期来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以至于师范女生的培养问题常被“一般化”、“普通化”。因此,如何专业化、差异化,科学化培养师范女生,如何有效提高女性教师队伍的素质和增强女性师资队伍建设成为本次论坛关注的焦点。
会上,镇江市少年宫党总支部书记金燕,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齐学红,南京市实验幼儿园园长章丽,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前教育学院院长尹坚勤先后发表主题演讲,畅谈人生经历、分享成功感悟,传播弘扬“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时代精神,激发女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引导女大学生发挥聪明才智创造幸福人生,分享她们的成长成才经历,开启师范女生培养研究的新篇章,让女大学生的师范“中国梦”更加辉煌。
“相较于男性,女性有着与生俱来的亲和力,这是师范类女生的优势。”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前教育学院前院长尹坚勤提出,从母性和社会的视角看,女性具有温柔友善、娴静雅致等特质,在社会分工的进程中,不同时期的社会分工赋予了女性更多关怀他人的特质并不断内化。在神经生物学基础上,较之男性大脑,女性大脑是“情绪脑”,女性较男性有着较强的情绪识别和应对能力,能更快更准确地识别场景和表情传达的情绪,识别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加以应对。
“实际上,当前的师范教育中,女生在数量上和学习质量上均占据了明显的优势,但必须看到其背后是科学理性、技术理性的主导,是全球化、男性主导的评价标准。”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齐学红表示,随着师范教育去师范化趋势不断增强,师范人才标准趋于单一化、模式化,女性倾向的思维品质、人格特质日益被消解,如包容、博爱、感性、知性、细腻、耐心等,这些优势恰恰是教师职业最需要、也是当下教育所缺失的。
齐学红认为,应重塑师范教育的师范性。在理念系统上,要实现从知识取向向修养取向转变;在性别教育上,尊重并发挥男性、女性各自的性别优势,实现优势互补;在评价标准上,不单纯坚持社会通用的成功标准,而应回到人性假设、回归人本身,让女性做回自己、成为自己,改善当前女性经验、女性话语缺失的现状。
据介绍,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前身为创建于1952年的江苏教育学院,2013年经教育部批准由省属成人本科学校转设为普通本科学校。目前,全院共有13个教学单位、29个本科专业,全日制在校生8037人,其中女生6843人,占比数为85%。学院在6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为江苏省培养了20多万名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被誉为江苏“名师名校长的摇篮”。学院未来的发展目标是:建设一所以教育科研为引领,以江苏省教师教育改革实验基地为依托,以一流的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专业为主体,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相互融通,在省内具有鲜明实践取向的高水平新型师范学院。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作为一所师范院校,女大学生在校比例高达85%,女生比例在江苏省高校中排名第一。在办学过程中,学校始终高度重视女大学生身心健康,引导她们成长成才,2015年秋季开学初给每位入学女生赠送了一本介绍女大学生日常安全防范和生活技能的“小师妹掌中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