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初心 耐住寂寞——访《元朝进士集证》作者、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教授沈仁国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教授沈仁国,主要研究方向是蒙元史,从南京大学历史学系毕业后到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历史系和图书馆工作至今。30多年来,他曾发表《元代的俸禄制度》和《元延祐进士再探》等论文。令人瞩目的是他呕心沥血10余年、近期完成出版的新著《元朝进士集证》,全书近80万字,考订出的元进士占元朝进士总数的90%以上。
近日,记者就蒙元史研究、教学特别是《元朝进士集证》撰写出版相关话题,采访了沈仁国。
用10余年时间考证1000余位“元朝进士”
中国社会科学网:您近期出版的新著《元朝进士集证》,是一部专门考究元代科举的学术著作。在这本书中,您对元代16科进士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梳理。您进行元朝进士研究的原因何在?
沈仁国:我进行的元朝进士研究,要从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说起。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考试选官制度。它产生于隋,确立于唐,发展于宋、元,成熟、衰亡于明、清。自延祐初到元末,元朝共选拔16科进士,他们在元朝的政治、经济、学术文化等各方面,都有很大影响。他们的名字原来刻在北京国子监的16块石碑上,明朝刻进士碑时,将元进士名录磨灭。一个个进士的名字就如同玉璧被击碎,撒落在历史的尘埃中。我觉得非常有必要将精美的碧玉重新拼接起来,尽可能准确地再现元朝16科进士的全貌。
在这一方面,前人已有不少著述,我对其持有敬畏与疑问并存的态度。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在认真研究大量书籍的前提下,我发现史料及元代进士研究中尚存在的许多问题,因此极有必要写一本可信的元进士录。我在《元朝进士集证》中的研究证明,史书记载中的379位“元进士”其实并未登第,这个数字约占史书中记录的元进士的三分之一。其实,清代史学家钱大昕早就发现存在这样的问题,但并未能给予详尽具体的解决。我认为,《元朝进士集证》基本回答了这些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网:379这个数字是史书记载总数目的三分之一,也就是总数目超过了1000,仅从数字上来判断,这项工作就是一项庞大的工作。这也是您的这项研究耗费了10多年时间的原因?
沈仁国:的确,1000多个人,实际上就是1000多个论题,要一一核对、保证尽可能完善。面对数量如此庞大的问题,我查族谱、阅史料,对于一些被破坏难以恢复的材料,则用“卡片式”记录法,复原许多史料并完善元史的进士研究。
这项工作是一项高难度的工作,元进士资料少而分散;由于民族原因,元进士同名异译者甚多,极难分辨;一些志书刻意抹掉蒙古、色目进士;前辈学者们对元进士录的重构已经做出了相当高水平的研究,要在他们的起点上进行更全面、系统、细致的研究,既是有基础的,又是十分困难的。
从1999年开始,我专心投入对史料、对科举考试的仔细考究,搜集元进士资料,2011年底写成了这本专著、并在2016年正式出版。在研究过程中,我去的最多的地方便是图书馆,几乎每天晚上学习到十点多才回家。十多年中,我研究过的书可能有上万种,单是增引史料列出的引用书目就有约1000种。
《元朝进士集证》较全面地再现元朝各科进士的面貌
中国社会科学网:《元朝进士集证》这本著作可谓是您进行蒙元史研究以来分量最重的著作之一,能否请您具体介绍一下这本著作的情况?
沈仁国:再回到科举这个话题。科举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化机制,而元代科举是其中重要的部分。由于历史原因,元代进士录绝大部分失传。钱大昕曾试图做这项研究,他也发现已有有关元进士的记载可能包含许多错误,他的这项研究没有完成。我写这本著作,就是想辨别史书中的大量错误,尽可能精确地再现元代16科进士的总体面貌,全面准确地考订其事迹。
《元朝进士集证》这本书共11章,按科分之先后排列。通过考订,各章按进士身份可靠者、比较可靠者、可靠性一般者、有此记载者、辨疑排列。凡确认的元进士,皆通过考订,撰写了传记。
在研究方法与学术规范上,前辈学者钱大昕、陈高华、萧启庆等给了我很大帮助和启示。在充分占有史料的基础上,直接引用的文献有980多种;对相关史料进行立体式的梳理、审视与分析;对大量不同时期、不同可信度的史料,进行了横向与纵向比较与系统的研究;对史料的可信度进行分级,条分缕析,考订史源。采用内证、互证及其它考订方法,对元进士进行辨识。严格遵守学术规范,对前人及同好者列举的每一条史料都进行了梳理,并按发表之先后,列于某人名下。
中国社会科学网:相比于前人的已有研究,您的《元朝进士集证》有哪些新的研究进展?
沈仁国:本书在钱大昕、陈高华、萧启庆等前辈学者已有重要工作的基础上,认真吸收、梳理了有关元朝进士的每一条史料,较为全面、系统地重构了元进士录。我觉得研究的重要进展主要表现在七方面:
认真研究近1万部各方面、各种版本的著作,对可用来辨别元进士身份的史料进行了全面的搜集;
在已有研究提到的史料之外,发现了更多确凿的有分量的史料,众多进士的身份得到确证或佐证,史书中许多含混不清的记载得以廓清,考订结论更坚实可靠。
根据史料的可靠性,对元进士作更准确、更精细化的研究。共确认元进士身份可靠者、比较可靠者772人,这项准确的判别是元进士录重构的重要进展。同时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
发现并纠正了史籍中的大量错误,基本解决了大师钱大昕觉察但未能解决的难题,为重构可信的元进士录打下了基础。专著证明了史书记载的379位“元进士”并未登第,约占史书中记录的元进士的三分之一;纠正了众多史书中的错误。同时,修正了陈高华、萧启庆论著中的问题。辨识史料中误记的元进士,是本项研究必须面对的巨大难题。现在,该难题大部分已经解决,这就大大推进了对元朝进士及元代科举的研究。
对现存的两科进士录重新校注,对元统元年、至正十一年进士的考订取得重要进展。
合计新考订出元进士173人,总计1043人,较前人增列173人,考订出的元进士超过了16块进士碑中的90%。全面考订元进士的事迹,为673位有事迹可考的进士写了传。这样,自元进士碑被磨灭以来,元朝各科进士的面貌较为全面、准确、清晰地再现于世,我想这对元史及中国科举史的研究都有重要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网:近期和未来,您有哪些新的研究?
沈仁国:做学问,研究历史,是一辈子的事。历史研究是个大学问,我的能力非常有限,只想把能做好的一点事情做好。我这一辈子,能做好一两件事情就很不容易了。我下一步打算尽可能多地研究金代各科进士。其实相关的资料收集工作大致在2006年就已经完成,现在正在做更广泛、深入的研究。从现有的资料来看,应当能在清代学者的基础上取得新的研究进展。
新闻链接:http://www.cssn.cn/gd/gd_rwhd/gd_mzgz_1653/201805/t20180530_4312908_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