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江二师神蜡蝉”吗?那个沉睡在缅甸琥珀里、有着近一亿岁“高龄”的蜡蝉,也是江苏首个以学校命名的古生物新物种。近日,发现该新物种的江苏二师青年教师宋志顺博士团队,又有新发现--泰顺带扁蜡蝉(Catullioides taishunensis)。
泰顺带扁蜡蝉 Catullioides taishunensis sp. nov. A. 背面观,生态图;B. 背面观; C. 侧面观.
宋志顺博士介绍说,蜡蝉类昆虫研究目前在我国还不充分,有很多新物种有待发现。带扁蜡蝉属原为一个单型属,在团队检视国内外模式种--赤带扁蜡蝉后,系统地对该属进行了修订,并以发现地“泰顺”命名该新种。
记者注意到,这个新种头部红色与银色相间,下摆的黑色翅膀锃亮有力,像极了穿着披风的“斗士”,自带炫酷风。发现并研究这类昆虫新物种,对于生态保护有何作用?宋志顺解释道,蜡蝉类都是植食性昆虫,也就是说,它们靠刺吸式口器吸食植物汁液为生,在这个过程中,会夺取植物营养,造成植物营养不良,或致枯萎,或在吸食部位造成黄褐色病斑,有的还传播植物病毒,很多是危害农林植物的害虫。他说: 对这类昆虫开展充分的调查研究,能让人类更了解它们,从而掌握有效的防治相关病虫害的方法。
宋志顺调查团队从去年起在浙江顺泰开展昆虫野外调查,采用了拍照记录法、扫网法、灯诱法、陷阱法等多种手段,力求全面、系统、准确评估该地区昆虫多样性现状。经过近一个月的野外工作,宋志顺调查团队获得各类标本近5000号,昆虫图片4000余张。已初步整理统计得到昆虫物种300余种,还首次在泰顺发现了世界上迄今最小的蜻蜓:侏红小蜻(Nannophya pygmaea Rambur, 1842)。
2019年6月,宋志顺作为第一作者在地质学国际知名期刊《白垩纪研究》上发表论文,其团队在产自近一亿年前的缅甸琥珀中新发现两种独特的蜡蝉,它们不同于蜡蝉总科已知的任何类群,代表了蜡蝉总科1个新科--神蜡蝉科(Yetkhatidae)。该属模式种“江二师神蜡蝉 Yetkhata jiangershii”的种本名是以江苏第二师范学院缩写“江二师”命名。
新闻连接:http://inj.pzhkj.cn/h5/#/pages/new-detail/new-detail?id=24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