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戏曲进校园 |“我”与“他”的生命,借着一台昆曲遥遥相望,昆剧《瞿秋白》走进江苏第二师范学院

时间:2021-11-26浏览:4151

戏曲进校园 |“我”与“他”的生命,借着一台昆曲遥遥相望,昆剧《瞿秋白》走进江苏第二师范学院



悠扬的乐声响起,似命运的琴弦被拨弄,旋即变得急促激越。舞台灯光亮起,36岁的瞿秋白正坐在审判室里,从容应对着国民党“鹰犬将军”宋希濂的审问。没有冗长的铺垫,台下观众们几乎刚刚坐定,就看到了剧中人被“抛”入命运的时刻:昆曲竟可以这样演?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瞿秋白,又将何去何从?


1124日,“2021江苏戏曲名作高校巡演”走进江苏第二师范学院,由省演艺集团昆剧院演出、施夏明担纲主演的昆剧《瞿秋白》不出所料地受到了年轻人的欢迎。瞿秋白的青春生命,莘莘学子的青春生命,古老昆曲的青春生命,在两个多小时的演出中碰撞、交融,彼此启示,相互生发。

 “先生‘主义’,累死英雄!”

 “遍体鳞伤,皆你等所赐;唯一根脊梁,是我‘主义’浇铸。”

瞿秋白的回答,字字铿锵,掷地有声。外表清癯孱弱、长衫破旧的他,却从容不迫,应答如流,那踉跄却仍有力的踱步,透着知识分子的傲骨、重压之下的优雅风度。大部分学生是第一次看施夏明的戏,甚至是第一次现场欣赏昆曲,就被深深地吸引了。

一如施夏明在导赏时介绍的,瞿秋白的一生简短而不凡,为人淡然而热血,身躯虽孱弱却蕴含着无穷的力量——这一连串的“对立”,对他的表演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他需要做的,不是“饰演”好瞿秋白,而是在两个小时的演出中“完成”瞿秋白的一生。

从编剧罗周的一度创作,到导演张曼君的二度创作,再到施夏明、孔爱萍、单雯、周鑫等优秀演员的三度创作,学生们最终从舞台上看到的,不仅是伟人如何跨越生死的界限,更是他如胶囊般被浓缩了的一生。昆剧《瞿秋白》巧妙地以“昼”“夜”交替来结构故事,在瞿秋白的昼间受审之间,穿插着他自己、挚友鲁迅、妻子杨之华和审判官宋希濂的心理时空。这些心理时空,亦真亦幻,很好地补充展现了人物生平中最重要的断面,并在生死存亡的尺度上放大了伟人身上的凡人之情,更精巧地符合了“从高潮看统一”的戏剧原则:多线观照下,瞿秋白的一生,竟如此浩瀚,如此高尚,如此纯粹——

得知母亲(孔爱萍饰)为了子女能受到宗族庇护,剥下火柴头和着酒自杀,悲痛至极的瞿秋白从母亲的“拼一死,换娇儿安康”中,感悟到了“遍八方,更有几多骨肉亲流离凋”的民族普遍命运,誓要“做裂空的闪电、惊天的霹雳”,想刺破这封建社会的漫漫长夜。

忽又置身上海,欢快的西洋乐声响起,瞿秋白与鲁迅在梦境里扺掌而谈。封建社会的逆子、绅士阶级的贰臣、革命家的诤友、最清醒的现实主义者……这是瞿秋白对挚友的评价;“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则是瞿秋白在鲁迅心中的无法替代。

 “爱爱——”“秋白——”杨之华(单雯饰)与爱人瞿秋白相拥,扑空后恍觉原是梦中。一句“不要送了,你去吧”,道出了志同道合的夫妻之爱;一句“还有我们的女儿,与一切欣欣向荣的孩子们,我真舍不得”,诉出了伟人就义前的万般不舍。这一刻,台下寂静,有微微的哽咽声……

零零后们的欣赏力无疑是在线的。席间,有学生怯怯地鼓掌,但更多的学生愿意完全沉浸在瞿秋白的浩瀚生命里,而不愿为了演员的一招一式、一句唱腔而鼓掌。“敢化春雷动穹苍”的勇毅果敢,“比之傀儡而生,不若快意而凋”的通达的生命观,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共产党前途并不明朗时对“主义”的坚定信仰,坦承绝笔书中“倦怠怯懦脆弱消沉皆我心声”的皎皎心境,临刑前笑言“舍生取义、与世长辞,是真快乐 ”的光风霁月……一个从未如此完整鲜活的瞿秋白形象,在舞台上血肉丰盈地“立”了起来。对学生们来说,这早已不是一场演出,而是近百年后,“我”与“他”的生命,借着一台昆曲遥遥相望。

舞台上,瞿秋白36岁的生命伴着一声枪响,画上了句点,却也因此坠入永恒。临刑前,他复返囚室、取笔书诗,书毕,复步行中山公园,饮白干酒一斤,谈笑自如,高唱着俄文版和他亲自翻译的汉语版《国际歌》,缓步赴刑场,盘坐草地上,点头微笑,砰然一声,饮弹而殒……这段就义前的情景,如一段酣畅绝伦的交响乐演出,看得学生们心潮汹涌,不能平息。编剧罗周早就说过,这样的情节不是她编造出来的——当面对如此伟大的人物时,与其诉诸编剧技巧,不如充满虔敬地拥抱和体会他的生命。

但国民党军官在刑场上学唱《国际歌》的情节,应是来自编剧不拘一格的想象。这究竟是反讽,还是共产党人的引领和浸润?学生们纳罕,但或许都有。“中国共产党万岁,共产主义万岁”的临终自白,交织着“沐风霜,正百年,报与先生共相勉”的后世告慰,昆剧《瞿秋白》落幕,台下终于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对于台下的年轻学子来说,一场演出不仅仅让他们走近了昆曲艺术,更是一堂庄严肃穆的人生课、思想课,让他们对信仰有了更生动、更深刻的认知。“前段时间在入党的课上,老师在问为什么要加入共产党?我通过瞿秋白同志这样一个形象,我想我心中也有了自己的答案,也更加坚定了自己成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决心。”2021级小教定向班的学生钟可深有感触地说道。

 “剧中,瞿秋白和亲人、爱人、朋友的的‘三次别离’令我的内心深受震撼。”2020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普本班的李子平说:“这三场别离分别对应了亲情、爱情和友情的三个方面,瞿秋白与母亲之别不仅仅是母子之间的诀别,更促使他认识到社会的悲剧并走上了革命道路。他与鲁迅先生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文友,而是心中都燃烧着改变世界的热情,他们之前那种惺惺相惜的革命情谊,令人感动。而他与妻子杨之华的情感,更多的是革命同志之间的志同道合,他们将个人情感与民族糅合到了一起,让我们年轻人深感震撼。”

 “以往的红色革命题材的剧目,大多是慷慨激扬的,但昆剧《瞿秋白》却突破了以往的创作惯性,以细腻温婉的方式,将瞿秋白的革命故事娓娓道来,将这一人物形象塑造得亲切可感。”在观演过程中,2020级教育技术普本班任悦然被瞿秋白的“文人风骨”所打动,“瞿秋白外表儒雅,但内心却有着钢铁一般的意志。在民族大义面前,他将自己的个人情感抛之一旁,为国家和民族奉献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要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自觉传承红色基因,将爱党爱国的精神传承下去。”

 “我来自昆山,以往的昆曲都是常见的才子佳人生旦戏和帝王将相剧,但这一次看完昆剧《瞿秋白》,让我耳目一新。”演出结束后,2019级应用化学班朱晨辉被瞿秋白追求真理、献身革命、坚守信仰、不屈不挠的伟大革命精神所深深感染,“瞿秋白伟大的人格、坚定的信仰给了我们年轻人很大的鼓舞和力量,作为一名师范生,我们毕业以后的工作就是教书育人,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们有责任将这一份信仰和精神传递给下一代,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冯圆芳 王慧/文  陈俨/

视频拍摄制作 赵宇

编辑: 王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