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新闻]江苏352件作品斩获“挑战杯”奖项,下届赛事花落南大

时间:2023-11-02浏览:468

10月28至30日,由团中央等部门主办的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决赛在贵州大学举行。本届赛事公布了本届竞赛主体赛特等奖117个,一等奖203个、二等奖377个、三等奖974个(含港澳作品),红色专项活动特等奖46个、一等奖92个,“黑科技”展示活动“星系级”作品99个。

记者了解到,在第十八届“挑战杯”国赛中,大赛组委会授予51所高校“优胜杯”奖项,其中江苏高校有7所,分别为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邮电大学、扬州大学、江苏大学、南通大学。

江苏高校斩获352项奖项,其中在主体赛中获奖作品共116件,特等奖17件;“揭榜挂帅”专项赛我省获奖共96件,其中特等奖21件,3件为擂主作品;“红色专项活动”我省获奖共70件,其中特等奖14件;“黑科技”专项赛我省获奖共70件,其中星系级作品12件。

      突破技术瓶颈,智慧结晶助力产业升级

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社会逐渐进入物联网时代,万物互通互联,然而传统无线通信基带芯片制程瓶颈和传统数字无线通信技术能耗问题逐渐凸显,南京大学获得主题赛特等奖作品“不忘初‘芯’,新信向‘融’——基于存算一体芯片的无线通信系统”针对以上现状,项目团队对存算一体原理的通信应用、模拟存算芯片的研发迭代等进行了一系列攻关,提出了基于存算一体芯片的无线通信系统,实验验证了其低能耗、低误码率、高计算能效和兼容多介质通信等优势,并实现了关键存算芯片的全国产化,为未来万物互联时代解决大量终端设备之间的低功耗无线通信问题提供了可行且通用的技术途径。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装备制造业是工业的心脏。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参赛项目“从‘高智量’到‘高质量’:基于江苏省一百家装备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调研”获得特等奖。调研团队采用实地走访、问卷调查、专家访谈、案例分析、聚类研究等方法,针对江苏十三个地级市、八大装备制造产业、企业不同规模,遴选了100家装备制造企业,基于江苏省装备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调研,探寻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模式,为全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经验参考和现实借鉴。

苏州大学轨道交通学院获奖项目“轨道车辆传动齿轮箱健康管理‘专家’”,以轨道车辆传动齿轮箱动力学模型为基础,通过开发多通道信号采集仪获取齿轮箱状态数据,并研发微弱故障特征提取、智能故障诊断等算法,充分挖掘状态数据中有用信息,最终建成了诊断准确率可达98%的轨道车辆传动齿轮箱故障诊断系统,解决了故障诊断中故障样本不均衡、智能诊断难解释、早期微弱故障提取难、神经网络的灾难性遗忘等难题,实现了传动齿轮箱故障机理分析、故障诊断、健康预警等功能。项目经过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中车戚墅堰机车车辆工艺研究所有限公司、苏州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应用,表明系统可实现微弱故障信息准确提取、齿轮箱故障定位等功能,故障检出率达95%及以上、经济成本减少30%及以上。

“原本以为钢铁厂‘傻大粗黑’,没想到煤进仓、矿进棚,用矿不见矿、用煤不见煤、运料不见料、生产不见尘,智慧环保监控平台一屏看全厂。”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研究生辜荣程从今年2月开始,和他的8名同学一起,走进南京南钢钢铁联合有限公司,历时200多天,走访调研122人次,深度解码其主动转型升级,寻求高质量发展的创新探索。调研形成了20万字口述资料,撰写了5篇论文、3篇咨询报告。

南钢是江苏钢铁工业的摇篮,新中国成立后江苏省的第一炉铁、第一炉钢、第一根钢材都诞生在这里。如今,南钢已成长为国际一流的中厚板、特钢精品基地、复合材料基地。但是想要了解一家有着65年历史的传统制造业企业,对于一群00后的青年学生来说并不容易。从文献整理到实地调研,从半结构化访谈到语义编码分析,仅访谈录音就有3960分钟,访谈的南钢员工中,包括建厂元老、一线工人、科技骨干、管理人员等等,年龄最大者98岁,最小的20岁。整理分析成具有研究价值的口述资料后,团队又通过高频词分析、交互论证、追踪再访等方式,最终总结提炼出5条高质量发展的“南钢经验”,即“坚持党建领航,把稳政治方向;坚持科技自强,提供动力支撑;坚持绿色发展,厚植生态底色;坚持职工为本,激活主体力量;坚持胸怀天下,拓展国际视野”。团队同时围绕南钢经验的总结推广向江苏省和南京市有关部门提出了对策建议并被采纳。集团党委副书记王芳说:“青年学生能够关注传统产业,以他们的视角挖掘南钢、解码南钢,很有意义,让人欣慰。”

      关注社会民生,当代青年勇担时代之责

记者了解到,不少高校获奖作品聚焦社会民生,体现当代青年的社会人文关怀。

南京大学获奖项目“和平有我,和平有你——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和平使命担当”基于废弃镁盐碳酸盐化的全新碳封存技术,遵循“以废治废”理念,以废弃镁盐为原料,对工业烟气中的二氧化碳进行矿物封存。项目在缓解全球气候变化的同时,解决了察尔汗盐湖区“镁害”问题,并可低能耗地产出高纯轻质碳酸镁获得收益,破解了现有同类项目因成本高昂而难以推广的难题,现已建成全球首条镁基全系统矿物碳封存示范项目,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科技价值与国家战略的“四赢”。

针对现有手术导航系统存在的病灶区域判别主观、病灶治疗操作困难等临床痛点,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等学院联合参赛的作品“可视可感智能手术导航技术与系统”获特等奖。作品团队研制了“可视可感智能手术导航技术与系统”,从“脑”智能化、“眼”多维化、“手”感官化等核心技术进行突破,为临床医生提供新的“脑”“眼”“手”协同方式,实现了智能型手术导航新模式。目前,该系统已完成了全链条的技术验证,并在神经血管交错、场景复杂的脑、脊柱等手术中均取得了良好的临床应用效果。

河海大学斩获全国特等奖项目——“易地重生:跨县搬迁移民返贫风险防范研究——基于全国最大跨县搬迁安置区的调查”,基于全国最大跨县搬迁安置区——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卯家湾安置区三个阶段的动态调查,聚焦跨县搬迁安置区返贫风险防范这一核心议题,系统回答防什么、谁来防、如何防的问题。并针对安置区仍存在返贫风险防范的四个方面困境提出四点优化路径,为大型搬迁安置区融入新型城镇化战略有效衔接提供对策建议。

在南京财经大学获奖作品中,不乏为社会“解困”之策。其中,经济学院参赛作品“调与不调:土地二轮承包到期后延包的各方认识与地方调整实践”获主体赛特等奖,公共管理学院参赛作品“跨‘时’而用,乘‘时’而为,时间银行的实践效果与优化策略——基于南京、西安、青岛的调查”获主体赛二等奖,法学院参赛作品“警惕房地产业的‘次生危机’——保交楼政策的法治实践与制度透视”获主体赛三等奖。

在比赛中,江苏第二师范学院传媒学院参赛项目“为了不能忘却的记忆——19处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地调查与研究”和学前教育学院参赛项目“童归乡野,‘麦’续百年——基于‘彩虹伞’乡村儿童志愿服务团队发展十年的田野调研”以独特视角和深入的调查,成功进入红色专项活动决赛,并斩获国家特等奖。

     “黑科技”专项作品惊艳亮相,未来生活图景逐渐清晰

在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决赛中,“黑科技”专项赛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污废水排放量加大,现有污水总磷排放标准(500 μg/L)逐渐难以满足治理需求。但现有技术难以或需极高成本实现深度除磷;同时,磷是一种不可再生的战略资源,我国磷矿储量较小、开采量大,经预测2050年将面临磷资源短缺危机。南京大学斩获“黑科技”专项赛“星系级”作品“下一代可持续控磷环境纳米技术NEXT PhoS”聚焦以上难题,开发了下一代可持续控磷环境纳米技术,基于纳米限域效应合成新型复合纳米材料La@201,将磷浓度除至极低水平(20 μg/L)的同时控制较低成本,并且能够从材料脱附液中回收利用质量较高的磷酸铁锂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对磷矿的依赖性。

从关注人本身的角度出发,用创新发明提高社会共融性。南京艺术学院项目“O-GLOVE——手语翻译智能手套”斩获“星系级”作品。团队指导教师陈光曦介绍,团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到,听障人士在社会交往中经常会遇到许多困难,久而久之容易与社会产生疏离感。对此,设计团队开始思考为“手语族”人士设计一款可实时转化手语和口语的可穿戴设备,以帮助听障人士获得更通畅便捷的沟通体验,提升生活信心。

“我们最终的目的,是让手也能‘说话’。听障人士出门用手语结合智能翻译手套就能与外界正常交流。”陈光曦说,项目的技术亮点在于软件和硬件的协同设计。软件方面,团队将来自手语的手势图像信息进行拆分,同时对手指、手腕和手部姿态等特征进行拆分、归类和重组,在软件中结合实时数据进行匹配,得到相对应的语词信息,再转化为语音信息输出。硬件方面,应用手套贴合实际的使用场景,结合多种传感设备协同,达到“手也会说话”的效果。

据悉,第十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将由南京大学在2025年承办。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杨频萍 程晓琳

新闻链接:

https://jhd.xhby.net/share-webui/detail/s6541cb09e4b0d089a9311f1d